小學數學文化知識:數學大事年表(2)
來源:奧數網整理 2019-08-04 22:43:03
約公元62年希臘海倫給出用三角形三邊長表示面積的公式(海倫公式)
約公元150年希臘托勒密著《天文學》,發展了三角學
約公元250年希臘丟番圖著《算術》,處理了大量不定方程問題,并引入一系列縮寫符號,是古希臘代數的代表作
約公元263年中國劉徽注解《九章算術》,創割圓術,計算圓周率,證明圓面積公式,推導四面體及四棱錐體積等,包含有極限思想
約公元300年中國《孫子算經》成書,系統記述了籌算記數制,卷下“物不知數”題是孫子剩余定理的起源
公元320年希臘帕普斯著《數學匯編》,總結古希臘各家的研究成果,并記述了“帕普斯定理”和旋轉體體積計算法
公元410年希臘許帕提婭,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家,曾注釋歐幾里得、丟番圖等人的著作
公元462年中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以22/7為約率,355/113為密率(現稱祖率)
中國祖沖之和他的兒子祖暅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原理,現稱祖暅原理,相當于西方的卡瓦列里原理(1635)
公元499年印度阿耶波多著《阿耶波多文集》,總結了當時印度的天文、算術、代數與三角學知識。已知π=3.1416,嘗試以連分數解不定方程
公元600年中國劉焯首創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后發展出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僧一行,724)和三次內插法(郭守敬,1280)
約公元625年中國王孝通著《緝古算經》,是最早提出數字三次方程數值解法的著作
公元628年印度婆羅摩笈多著《婆羅摩歷算書》,已知圓內接四邊形面積公元656年中國李淳風等注釋十部算經,后通稱《算經十書》
公元820年阿拉伯花拉子米著《代數學》,以二次方程求解為主要內容,12世紀該書被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
約公元870年印度出現包括零的十進制數碼,后傳入阿拉伯演變為現今的印度-阿拉伯數碼
約公元1050年中國賈憲提出二項式系數表(現稱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
公元1100年阿拉伯奧馬?海亞姆首創用兩條圓錐曲線的交點來表示三次方程的根
公元1150年印度婆什迦羅第二著《婆什迦羅文集》為中世紀印度數學的代表作,其中給出二元不定方程x⒉=1+py⒉若干特解,對負數有所認識,并使用了無理數
公元1202年意大利l.斐波那契著《算盤書》,向歐洲人系統地介紹了印度-阿拉伯數碼及整數、分數的各種算法
公元1247年中國秦九韶著《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相當于西方的霍納法(1819)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