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學常識積累:風箏(2)
來源:奧數網 2016-06-01 17:09:13
答案:A
解析:
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而《鴻書》上則說的更直白:“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明確指出公輸班制造“木鳶”的目的是為了打探宋城的消息。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就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另外,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說的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由此可知,風箏的最早用途是通報消息,至于作為娛樂健身的用具則是在唐宋以后。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