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何時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選拔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0-03-01 09:20:24
一幅2020年的中國教育藍圖已經展現在公眾面前。和其他領域的綱要相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大多是發展方向性的描述,使用有彈性的語言。這幅藍圖該怎樣繪制?《規劃綱要》起草組成員、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析綱要目標可能的實現途徑。韓民透露,“綱要提出的只是宏觀目標,每個部分的分規劃正在制定中。”
“擇校熱”的背后是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在一定意義上說,擇校問題可能會永遠存在,但靠金錢、權力來擇校的現象必須解決。理想的狀態是,2020年的“小升初”沒有任何選拔過程,孩子們就近入學。我們期望依據綱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在義務教育階段,逐漸縮小校際差距。一方面是縮小資源配置上的差距,各學校在辦學經費、設備、設施上要均衡發展,這次還特別提到區域內的均衡發展,比如在某個區域內的一個學校和另外一個學校沒有太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通過制度化的教師流動,縮小師資的差距,比如優秀教師可以“跳槽”到另外一所學校執教。
關鍵詞:擇校
綱要:我國教育目前還不適應國家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要求
教育不適應群眾要求 最突出的是擇校問題
記者:在《規劃綱要》起草的過程中,您感覺這種“不適應”最集中體現在什么方面?
韓民:最突出的問題是擇校問題,“擇校熱”的背后是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在一定意義上說,擇校問題可能會永遠存在,但靠金錢、權力來擇校的現象必須解決。
記者:具體地說,到2020年“小升初”階段還會出現擇校熱嗎?根據《規劃綱要》,有可能出臺什么樣的政策?
韓民:理想的狀態是,2020年的“小升初”沒有任何選拔過程,孩子們就近入學。我們期望依據《規劃綱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在義務教育階段,逐漸縮小校際差距。
一方面是縮小資源配置上的差距,各學校在辦學經費、設備、設施上要均衡發展,這次還特別提到區域內的均衡發展,比如在某個區域內的一個學校和另外一個學校沒有太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通過制度化的教師流動,縮小師資的差距,比如優秀教師可以“跳槽”到另外一所學校執教。
記者:有什么辦法讓優秀教師流動起來?
韓民:現在教師的工資由財政發放,但人事上主要是學校來聘用,這樣的話,一名教師可能在一所學校呆到退休。今后對教師的管理上,可以借鑒公務員的管理方式,比如由教育局來聘用,教師在各個學校間可以流動。
關鍵詞:隨遷子女
綱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隨遷子女數量難預測 提供學校經費成難題
記者:您覺得什么樣的辦法才能實現跨地升高中甚至參加高考的目標?
韓民:我國的現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可以流動,但非義務教育階段,還得回屬地讀高中參加高考,所以我們想看看在這方面能不能有些突破,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升高中,進而考大學。但目前這只是一個方向,具體怎么實施,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記者:可能會有城市人擔心,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升高中,會影響到城市孩子的受教育權利。
韓民:從城市的角度看,因為進城務工人員的流動性太強,沒辦法預期他們子女的數量,所以城市不知道該提供多少學校、教師、校舍和經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
理論上說,隨遷子女在城市升高中可能有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個是學生數量激增,整體教學質量下降,另一個是教育資源有限,隨遷子女占用了升學名額。目前還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但防止出現負面影響,地域間的教育均衡發展是前提。
關鍵詞:減負
綱要:要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
家長送孩子進補習班是自由選擇校外教育
記者: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針對減少課業負擔的政策有很多,但有人認為,只要現有的考試制度不變,競爭依然激烈,中小學生就難以做到真正的減負。《規劃綱要》對于減負的部分,會不會還是“治標不治本”?
韓民:我個人覺得,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可以通過制度嚴格控制的,從而解決學生集體補課、留大量作業等問題,比如說早晨6點開始上早自習,這絕對不行。課余時間家長想把孩子送到補習班,這屬于校外教育,不是政府的行為,而是家長的自由選擇。比如日本、韓國,學生在學校的負擔不重,但課余參加各種補習班。
記者:那實際上等于沒減負。
韓民:往往有兩類家長,一類是為了孩子升學支持補課,另一類是反對課業太重。控制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和負擔,課余時間學生們可以有多樣的選擇,比如體育運動、參觀展覽等等。減負不光是教育問題,說到底,還要靠全社會的努力。
關鍵詞:高招
綱要:高招采取擇優錄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
自主招生標準一致 但接受教育起點不公平
記者:擇優錄取、自主錄取等方式大家比較熟悉,高招怎樣進行推薦錄取?
韓民:推薦錄取在具體施行中可能有多種方式,比如北大試行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推薦錄取是一個方向,具體過程由學校來決定,推薦人員到底要不要經過考試,還要附帶哪些條件,不同的學校可能有不同規定。但推薦錄取必須要以公平為前提,不能是假推薦。
記者:針對高校的自主招生,特別是北大試行的推薦制,有輿論認為這類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對城市的學生更有利。《規劃綱要》提到高招采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這對邊遠地區特別是農村的考生公平嗎?
韓民:自主招生的錄取標準對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都是一致的,這種制度本身是公平的。現在的問題是,自主招生制度之前,學生們受到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起點不公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我覺得,可以對特殊群體給予特殊關照,彌補起點不公平的問題,比如對少數民族加分等辦法。比如北大、清華每年都會給西藏等教育不發達的地區一定的錄取名額,如果完全按分數統一錄取,可能名額都會被山東、湖北等高考大省占據,現在高考不能打破地域完全按分數錄取,就是考慮到教育公平問題。
關鍵詞:行政化
綱要:克服學校管理行政化傾向,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
現有高校行政級別難以立即取消
記者:大家都知道高校的行政化傾向,高校內部也經常有聲音抨擊這種現象。在起草的過程中,想過用什么辦法解決這個頑疾嗎?
韓民:從政府和高校的關系上看,大學校長由政府任命,但政府不能派一個不懂教育的官僚管理學校,這次綱要特別強調教育家辦學。
學校內部管理上也存在行政化,現在的問題是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以后要逐步擴大高校內部的學術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分配,要由學術委員會成員集體決策,不是由院長、學校的科研處長決定,高校行政部門的角色只是具體的執行人。
如果高校立即取消行政級別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我國單位領導的級別,可能決定了他獲得外部資源的能力,甚至決定了他能看到什么級別的政府文件。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政府行政體制改革解決,淡化依附在行政級別上的東西,比如有些文件和大學的工作有關系,那就打破級別,為什么只有副部級高校的校長能看?
記者:大學校長該怎么選拔?還是由政府醞釀嗎?
韓民:根據《規劃綱要》,可以對國內大學校長的選拔方式進行探索,比如像國外大學那樣先成立校長遴選委員會,有的還必須經過全校教授的投票。政府最后任命其實相當于把關,看他適不適合做校長,而不是政府說了算讓誰當。
關鍵詞:師德
綱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
師德具體如何考核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記者:如果評價教師夠不夠優秀首先看師德,會不會導致教師不重視教學水平?
韓民:和一般的職業不一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學生,所以《規劃綱要》里特別強調師德。現在社會上反映師德的問題比較嚴重,比如上課不認真靠課下補課賺錢、侵犯學生利益。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道德不過關,那我們也認為他不適合做教師。
對師德的重視,不會影響到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考察。現在對教師業務能力的要求是有明確標準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強對師德的要求。
記者:師德靠什么衡量?
韓民:如何考核師德的確是一個難點。我覺得教師和公務員相似,比如公務員不能從事第二職業,有過犯罪記錄的人不能做公務員,對師德的考核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教育家辦學”核心是改變校長產生辦法
建議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輝
建議要點:教育家辦學
“教育家辦學”是個軟命題,但也是個關鍵的命題。儲朝輝研究員提出,在《規劃綱要》中,這個命題體現得還不夠充分,提出的一些制度改革和創新還沒有戳到最痛處。
儲朝輝認為,只有獨立思考,并能依據其獨立思考自主實行教育教學的人才能成為教育家。從歷史上看,凡是學人能夠自主的時代,出現教育家的幾率就高;學人不能自主的時代就不會出現教育家。
因此,讓“教育家辦學”的邏輯應該是:在一所學校里,學生和教學是中心,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要執行人,而學校管理應該圍繞教學和教師進行,是為教學和教師服務的。但現在的情況是,教師和學校管理者的角色地位經常是倒錯的,學校管理一切圍繞校長轉。不改變這一狀況,“教育家辦學”不可能實現。
《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制定校長任職資格標準”、“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等改革措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其中最關鍵的核心是要改變校長的產生辦法:中小學就應該讓全體教師推選校長,大學就應該由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推薦人選,再遴選出來,不能像現在靠簡單的一個行政命令就產生校長。
制定辦園標準不能搞一刀切
建議人: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21世紀實驗幼兒園總園長朱敏
建議要點:學前教育
作為一線的幼教從業人員,朱敏認為,《規劃綱要》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提出的標準是比較高的。以“到2015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要達到62%”的目標看,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已經不成問題,但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這個目標還是很考驗政府執行能力的。學前教育在我國發展很不均衡,因此朱敏提出,《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和收費標準”,應該強調是各地、各類幼兒園分別制定,不能搞一刀切。
朱敏認為,因為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制定辦園標準時應該務實,要切合當地實際,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低的話不能保證幼兒園良性運行;過高的話會導致辦園成本提高,讓孩子們上不起幼兒園。在制定收費標準時也一樣,除了分視各地情況不同,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也應該分別制定。公辦幼兒園是在政府各類驗收后,按其提供的教育質量水平確定收費標準;而民辦幼兒園是按成本收費,在發改委備案后執行,完全是市場機制。所以公辦園、民辦園的收費標準是否應該一致,還有待研究。
政校分開應有具體的實施路徑
建議人: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問題批評家熊丙奇教授
建議要點:政校分開
熊丙奇最關心高校體制改革的話題,他認為,《規劃綱要》“理念有突破,方向更明確,但從現實到理想還比較遙遠,缺乏達到彼岸的橋梁”。他表示,《規劃綱要》還缺具體的方案、步驟、時間節點。高校實現“管辦分離”的關鍵點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自身調整,即政府怎樣建立一種結構,去管理今后放權之后的大學。《規劃綱要》應該解決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如果只提出概念而沒有具體的實施路徑,就容易使《規劃綱要》停留在文本上。
對于“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中提出的幾個關鍵詞也應該明確內涵。現代大學的四個特點是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學生自治。但《規劃綱要》提出探索建立高校董事會或理事會,這是兩種不同的機構,我們的大學究竟需要哪個?現狀是,國內大學已經設立的董事會大多是校友聯絡紐帶或大籌款機構,很少有決策和管理功能;高校學術委員會很多高校都有,但大多受校行政部門管理,成為擺設……
教育支出占GDP4%目標須明確問責
建議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孫禺
建議要點:目標問責
《規劃綱要》問世之前,如何解答“錢學森之問”,即我國為何培養不出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問題,是人們對《規劃綱要》最大的期待之一。王孫禺教授表示,解決“錢學森之問”應該先搞清楚一個前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范圍是高端人才,要防止泛化。
王孫禺教授解釋說,對人才的培養應該分兩類進行:高端人才、基礎人才。高端人才是指專攻科學前沿的少數人,而基礎人才的定位應該是應用型人才,他們肩負著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任。應用型人才是大多數。“不需要所有人都仰望星空,應該對人才有針對性地分別創造有利環境。”王孫禺教授說,這一點,應該在《規劃綱要》中得以明確化,防止“培養創新型人才”泛化。
另外,王孫禺教授還指出,“到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在《規劃綱要》中缺乏明確的問責機制。雖然現在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距離4%的目標只差百分之零點幾,但這就意味著幾千萬元的差距,這些錢足以解決教師待遇、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長期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4%的目標說了幾年甚至十幾年,一直沒有實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進行問責。目前看,《規劃綱要》還沒有解決誰來承擔這個責任的問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