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化的綜合體印度教的興起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20:47:07
在印度———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之后的一千年或一千五百年間,民眾之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尤以宗教和社會組織方面的變化最為明顯。吠陀早期的那種無憂無慮、喧鬧快活的樂觀主義有讓位給悲觀主義、意氣消沉、聽從擺布的態勢。社會已沒有靈活變通、無拘無束的性質,而是愈來愈嚴格地按職能和特權區分成不同的階層。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顯著變化呢?原因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不管怎樣,在史詩時代結束之前,印度社會已經具有許多至今猶存的特點———它們結合成一個文化綜合體,這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發揚光大的呢?影響世界深遠的佛教又是如何興起的呢?印度教是不是就是佛教呢?印度教興起之時,流行的宗教已經由簡單的多神教變為錯綜復雜的信仰和禮制,崇拜的神祗也變得數量極多,等級有別。神的稱號和等級以及崇拜的形式,隨著地區和居民階層的不同有變化。除了少數例外,從前雅利安神祗中比較突出的神已退居次要地位,而新的神祗則隨著本地前雅利安崇拜的融入而增添進來。最后,被承認的神和半神增至幾千幾萬乃至不可勝數。可見,當哲學正向一神論發展的時候,流行的信仰卻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動。不過有三個神終于被視為最高神,雖然其性質和含意眾說不一。
老的太陽神毗濕奴據信有許多化身,因而以不同的名號受到崇拜。他仍然被視為歡樂的善神,是代表宇宙中創造力或構成力本原的“保護之神’。毗濕奴據說不贊成殺生,所以他,所收受的祭品不是犧牲而是花環。與之大不相同的是濕婆,即“毀滅之神” (大概與印度河谷的一個神相同)。盡管他有些方面使人感到可怕,但卻成了比毗濕奴更孚眾望的崇拜對象。濕婆的典型形象是五面四臂。在某些方面,他被視為善神,因為毀滅的力量(以濕婆的舞蹈為象征),是世界和生命演化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但是他的力量是可以有制服作用的。濕婆的某些信徒是苦行主義者和神秘主義者,但在其他族中濕婆崇拜要求血祭,而且同采用放蕩禮儀的繁殖崇拜相聯系。第三個大神影響最小,叫做梵天,是哲學家所說的絕對存在物或世界靈魂的化身。梵天代表一種抽象的力量,不像毗濕奴和濕婆那樣吸引大家的想象。他被具體化為能夠在一片蓮葉上安坐的細小形象,然而,這個神促進了神秘的禪定。著名的瑜珈修行據說其結果就是要達到梵我同一。
印度教在許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民族所熟悉的宗教形式。它沒有系統的信條,沒有成套的教義,沒有單純的信徒集會,也沒有設立的教堂。它認為神的真諦是多面的,拯救的道路是無數的。印度教著重宣揚的社會風紀是:(1)尊敬并支持婆羅門;(2)不殺生,特別是不殺牛(雖然這條規則有許多例外);(3)婦女處于低下地位;(4)遵守種姓法規。
印度教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的與宗教的綜合體,它體現著各種各樣的宗教和社會階層,但只有婆羅門即祭司才有權予以綜合。婆羅門成為全印度的禮儀執掌者和崇敬及物質報酬的領受者。他們不推行任何正統的信條,也不反對異教徒,但卻有力地把持著神與人之間的中介地位。公元前6世紀,社會的分化和宗教禮儀的束縛激起日益激烈的民怨,結果發生了由貴族人物領導的幾次反抗運動,這些斗爭的目標就是反對婆羅門過度的要求。所以,它們最初采取了一種異教徒的甚至反對宗教的形式,其中有兩起則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哲學和宗教學說,就是耆那教和佛教,尤其佛教,傳入了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并受到及其廣泛的崇奉。隨著的改革運動也開始,印度歷史進入新的時期。動,這些斗爭的目標就是反對婆羅門過度的要求。所以,它們最初采取了一種異教徒的甚至反對宗教的形式,其中有兩起則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哲學和宗教學說,就是耆那教和佛教,尤其佛教,傳入了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并受到及其廣泛的崇奉。隨著的改革運動也開始,印度歷史進入新的時期。
令人奇怪的是,隨著佛教的外傳,這種宗教形式卻在其誕生的國家內消失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