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增:張愛玲告別大陸之謎
來源:故事匯 2009-06-27 15:23:50
張愛玲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灘最紅火的高產作家。人們對她的崇拜和癡迷,主要是來自這個時期她發表的言情小說;而對她50年代以后的創作和經歷卻鮮為人知。尤其是正當她大紅大紫的時候,隨著上海的解放,她卻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究竟是為什么?在她告別大陸的前后發生了什么?
張愛玲為何離開上海
張愛玲,原名張瑛瑛,筆名梁京,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的一個官宦家庭。她的祖父張佩綸是著名的清朝御吏,祖母則是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之女。1939年張愛玲曾以遠東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后因歐洲戰事就讀于香港大學。1942年回到上海,23歲時以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一年后出版了包括10部作品的小說集《傳奇》,成為當時上海乃至中國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1944年與時任汪偽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兼《中華日報》總主筆的胡蘭成結婚。她發跡在上海,事業在上海,家庭在上海,然而上海解放后她卻去了香港和美國。這是為什么?
張愛玲注視著解放后的上海,但她始終徘徊在新中國的門檻外。當時夏衍接管并主持上海的文化工作,重新組織創辦刊物報紙。曾與張愛玲幾度合作過的龔之方等人便約請張愛玲為他們的《亦報》寫稿。這樣,張愛玲便以“梁京”為筆名,在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的《亦報》上連載了小說《十八春》,這部描述城市中上層舊家庭的小說引起巨大轟動。張愛玲儲存的仍然是舊故事。
1950年七八月間,在夏衍的安排下,張愛玲隨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地改革工作。這兩個月的深入生活,是她和中國大眾距離最近的一段歷程,但也是距離“她自己”最遠的一個時期,因而也是她感到最尷尬和苦惱的一個時期。她所看到的“貧窮落后”、“過火斗爭”與當時要求的“寫英雄”、“歌頌土改”相去甚遠,她在寫、不寫、寫什么之間困惑不已。有朋友問她:“無產階級的故事你會寫么?”她說:“不會。只有阿媽她們的事,我稍微知道一點。”她承認:“一般所說時代‘紀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寫不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引自《寫什么》,《張愛玲文集》第4卷)。這就出現了時代要求與自身狀況之間的難以克服的矛盾。于是她開始萌生了去意。
張愛玲離開上海最直接的動因,是抗戰時期的報紙上曾登過她去日本參加“第三屆大東亞文學家大會”的名字,她說:“我自己從來沒想到需要辯白,但是一年來常常被議論到,似乎被列為文化漢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寫的文章從未涉及政治,也沒拿過任何津貼……”(張愛玲:《〈傳奇〉增訂本序言》)。還有人說她曾和漢奸胡蘭成結過婚,和“漢奸無二”;其實她早在1946年6月就和胡離了婚。《海派》報紙干脆說她因為窮困做了美國兵的“吉普女郎”……這些議論都是張愛玲心中的隱憂,使她感到人言的可畏和來自政治方面的威脅。
夏衍很賞識張愛玲的才華,指名讓她參加了上海市第一屆文代會。別人都穿著列寧裝,只有她穿著旗袍,很不合群。她是一個絕世獨立的叛逆者。她感到與新社會格格不入,但又不想改變自己;考慮到寫作和政治上的諸多因素,她唯一的選擇便是“離開”。張愛玲離滬前,獨自住在黃河路卡爾登公寓。夏衍曾委托已到文華電影公司的龔之方去勸她留下來,同時婉轉地撮合她與著名導演桑弧的“親密關系”,但張愛玲只是搖頭,說:“恐怕這兩件事都不大可能了。”她去意已決。
她當時對外公布的理由是“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1952年7月,32歲的張愛玲只身離開大陸去了香港。她的人生軌跡和文學生涯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土改小說寫了些什么
張愛玲到香港后,供職于美國駐香港的新聞處擔任英文翻譯。在此期間,她除了完成用于謀生的工作任務,便想拿起她擱置了一段時間的筆。因為在蘇北農村參加土改時的切身感受激勵著她,新結識的“農村朋友笑聲和眼淚”使她欲罷不能。于是她一口氣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分別于1954年7月和10月在香港《今日世界》雜志刊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