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個前兆 逃學曠課夜不歸宿離家出走(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作者:王俊秀 2010-03-02 11:17:32
八成以上的未成年犯沉迷網絡和受不良信息影響網上邀約犯罪成新動向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絡里,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畢業便輟學。后來家里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一次,他聽到爸爸月初給了爺爺奶奶4000多元生活費,就去偷。被發現后,將奶奶砍死,爺爺砍傷。“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后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后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里,他痛哭流涕起來。
近年來,渲染暴力、色情的網絡游戲、網上大量不良信息、低級庸俗的網上聊天等,都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誘因。未成年人因沉迷網絡游戲而導致的暴力犯罪、受網上暴力文化的誤導而實施的暴力犯罪、因上網缺錢而導致的財產型犯罪、因受網上色情毒害而導致的性犯罪逐漸增多。
本次調查發現,8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與接觸網絡不良信息有關,在未成年犯中,“經常進網吧”占93%,“沉迷網絡”占85%,上網主要目的是“聊天、游戲、瀏覽黃色網頁、邀約犯罪”達92%。
網上邀約犯罪成為未成年人犯罪新動向。在與網絡有關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0%以上都有通過QQ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聯系的情況,一些未成年人利用QQ群結成幫派,聚集犯罪。一些未成年人對網絡依賴程度極高,沉迷網絡暴力游戲、“網絡偷菜”等游戲,將游戲情景帶入現實生活,體驗暴力的快感,受游戲誘惑而體驗犯罪。一些未成年人通過QQ群等聊天工具,在網上聯絡溝通,網下實施犯罪,類似的未成年人“網絡結社”的現象呈擴散之勢。
2009年11月,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了一宗自命為“黑社會”的QQ群涉黑團伙犯罪案。該組織吸納20余名未成年人,作案46起,利用網絡發布指令,實施聚眾斗毆、組織賣淫、故意傷害、非法拘禁、尋釁滋事等違法犯罪活動,在新鄉市稱霸一方。
上海則有一個名為“尊龍名社”的網絡社團,2008年6月注冊成立,短短半年內已有169名人,成員年齡不一,大多十六七歲,以在校學生為主,間或有20歲左右的社會閑散人員。社團內部設置了管理機構和成員等級,只要“堂主”發一個帖子,數十名手下就會帶上家伙,迅速在某個地點聚集。為了網絡世界里的“幫派利益”和所謂的“哥們兒”義氣,可以喊打喊殺。
家庭殘缺和家庭教育缺位是導致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調查問卷顯示,未成年犯結構殘缺型家庭達34.95%,其中父母離異或一方早逝占32.34%,屬于孤兒占2.61%。在這種家庭中,許多未成年人逃學、厭學、輟學,不能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流浪街頭,逐漸形成冷酷無情、玩世不恭的性格,這種性格容易成為犯罪的心理基礎。
而家庭殘缺和家庭教育缺位,使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有不良行為時缺少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調查發現,很多未成年犯因父母離異或在外打工、做生意,同祖輩一起生活,形成較為普遍的“隔代管”現象。現在的孩子是網絡一代,可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不熟悉,無法起到有效引導和監護作用。這些因素導致一些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時缺少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錯過了犯罪前救助的黃金時間。
在對未成年犯和父母、老師關系的調查中,認為父母盡到監護和撫養責任的選項中,“不好”和“不好說”分別占13.23%和18.75%;有31.89%的未成年犯恨過父母,在怨恨父母原因的選項中,“不夠理解我”占38.40%。特別是和老師的關系中,“一般”和“對立”分別占61.01%和11.01%,二者加起來高達72.02%。在是否會選擇重新回到學校的選項中,“不會”和“沒想好”的分別占37.81%和33.05%,二者加起來也超過70%。很多未成年犯在回答網絡聊天、交友目的的選項中,“緩解壓力找人傾訴”的占49.83%。
上述數據表明,未成年犯與父母、老師的關系并不樂觀。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社會變化、社會節奏、社會流動日益加快,社會壓力普遍增大,人與人之間、親情之間的交流時間被大量擠占,父母、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一些獨生子女普遍存在一種焦慮和孤獨感,缺少對生命的感恩和對價值的正常判斷,一些“90后”未成年犯往往采用簡單、極端、暴力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平常性矛盾,弒親殺師,表現出人格缺陷、焦慮暴躁、思維偏執的消極性格和不良情緒。
小莫是個面容清秀的少女,年僅17歲,卻顯出與其年齡完全不相稱的老練、成熟。在管教人員的幫助下,小莫開始向我們細述她那段噩夢般的童年經歷。
小莫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歧視、暴力的家庭。父親受“重男輕女”觀念影響很重,第一任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他便無情地將母女二人拋棄,后來與小莫的母親結婚。小莫出世后,父親香火延續、傳宗接代的想法再一次破滅,于是更加變本加厲,把母女二人當作自己的泄憤工具。
為了讓柔弱無助的母親和自己能夠得以解脫,小莫伙同兩名男性未成年伙伴,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
交談中,她的眼神中沒有流露出任何悔意,表現得非常平靜。“我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父親,當時愣了一會兒,但是隨后我拿起地上的砍刀,向父親的尸體砍了十幾刀”。
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危機干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預防網絡
調查發現,夜不歸宿、離家出走、接觸不良少年和逃學曠課是未成年人犯罪帶有普遍性的前兆。在對1793名未成年犯問卷調查犯罪前有過不良行為的選項中,“夜不歸宿”占63.11%,“接觸不良青少年”占10.72%、“逃學曠課”占5.67%。在是否曾離家出走的選項中,“經常離家出走”占31.69%,“有過一兩次離家出走”占39.15%,“沒有離家出走”僅占29.15%。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群體”的影響,未成年犯更容易受不良人員的引誘、教唆,沾染不良習氣,荒廢學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報告建議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危機干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預防網絡。
建議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辦好家長學校,引導父母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筑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家庭防線。學校要進一步加大素質教育的力度,加強對學生的全方位管理,切實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加強工讀學校建設,努力鞏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學校防線。
鑒于目前輟學、流失生大多流向社會,報告建議總結推廣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做法,在社區成立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專門機構,由政府出資聘用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的社工,專門從事閑散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預防犯罪工作。同時要重視農村和城鄉接合部等薄弱地區的社區矯治工作。
有關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對社會規則的把握,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0%以上的影響是來自大眾傳媒。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已引起了黨和政府、共青團組織和社會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2009年年底以來,團中央組織了“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主題是“互聯網與青少年健康成長”。據不完全統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團組織在省級兩會期間共提出提案、建議99件,其中關于互聯網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60件。報告建議大力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不斷提高未成年人自身免疫力。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未成年犯犯罪動機中或多或少存在心理扭曲因素,未成年人中由于嚴重的心理缺陷、人格扭曲所導致的弒親等惡性傷害案件有所增加。如果在問題的早期能夠得到有效干預和化解,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報告建議進一步發揮“12355”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的作用,加強對問題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探索建立類似“110”、“120”的“預防犯罪危機干預機構”,使掙扎在瀕臨犯罪邊緣的未成年人被及時發現,并得到有效救助。
最后,報告建議要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應當按照對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相互配套的工作機制,逐步建立綜治、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聯席會議制度,鞏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職能體系,在適當的時候把有條件地建立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消滅制度、社會調查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等上升為法律。(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